你的位置: 半岛 > 音乐知识 > 钢琴技巧

半岛·体育官方网站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⑨瞿维与寄明:红色伉俪共谱辉煌乐章

2024-06-09 13:49:23

  半岛·体育官方网站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⑨瞿维与寄明:红色伉俪共谱辉煌乐章瞿维是歌剧《白毛女》的曲作者之一,寄明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曲作者。这对作曲家伉俪生于江苏,识于延安,于琴瑟和谐中,共同为抗战解放、为新中国的音乐建设作出了不朽贡献。

  “把多年来珍藏的音乐资料捐献出来,是父亲的遗愿。”2005年7月23日,已故作曲家瞿维的子女把一大批珍贵的乐谱、音乐书籍和唱片捐献给了上海交响乐团。根据瞿维遗愿,他的子女已先后两次捐赠了瞿维的创作手稿,这是第三次捐赠。上海交响乐人去他故居接受捐赠的乐谱和书籍、唱片,居然装满了5大箱。

  “把一生献给党、献给人民、献给音乐,是这对志同道合的作曲家伉俪的生动写照。”《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作者,南京图书馆馆长、教授深入研究了解这对可敬可佩的红色作曲家伉俪后,作出了高度评价。

  1917年5月,瞿维出生在常州武进一个破落地主家庭。有文化、爱听戏的祖母经常带着瞿维出入各大戏院,自小喜欢弹唱的姑母教他拉手风琴,童年的瞿维受到了良好的音乐启蒙。1933年,瞿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他在上海、湖北宜昌任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1938年5月,他在宜昌加入中国党,自此以音乐艺术为武器,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

  1940年2月22日,正值旧历元宵节,夜半,瞿维与马可等8个民族艺术大学的老师及相关人员,雇了3匹牲口,在银色月光的照耀下,向延安进发半岛bandao体育。山间小径逶迤曲折尚存积雪,一路哨兵盘查不断……“看,宝塔山!”经过两天的艰难跋涉,大家终于看到了宝塔山上的塔影,听到了延河的潺潺水声。

  而有“延安第一位女钢琴家”之称的寄明,比瞿维早半年来到了延安。寄明原名吴亚贞,1917年6月出生于苏州。父亲喜欢唱京戏、拉二胡,在父亲的影响下,她的音乐天赋渐显,8岁就能弹得一手好琵琶。1933年夏天,她初中毕业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高中师范科国乐组,主修钢琴和琵琶。1937年中期,日军在苏州投弹4200余颗,她与同学们辗转来到山城重庆,加入抗战洪流。1939年8月,她经长途跋涉,从重庆到达圣地延安。为表达“寄希望于明天”的信念,吴亚贞改名为寄明。

  千里姻缘一线年,周恩来将爱国人士捐赠的一架德国钢琴赠给了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鲁艺十分珍视,只“批准”三个人有弹奏资格,其中两人就是任职于鲁艺的寄明与瞿维,这架钢琴成了两人的“红娘”。

  “1942年1月,经我父亲瞿维介绍,母亲在延安鲁艺光荣地加入中国党。”据瞿维与寄明之子瞿旦明回忆,当年2月,父亲与母亲在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里喜结连理。5月,他们一起出席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了在座谈会上的讲线年代回忆道:“主席从容地走进会场,和每一个与会的同志亲切地握手,并询问我们的姓名与工作。当我握住他那只温暖的大手时,内心的激动真是达到了极点。”

  瞿维与寄明积极响应“走出小鲁艺,奔向大鲁艺”的号召,坚持“为人民而创作”的理念,创新发挥所受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知识,走出琴房,深入民间采风,走文艺工作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为日后的音乐教学与创作实践奠定了方向。

  作为文艺座谈会的“果实”,《白毛女》在延安为七大代表首演之后,又连续演出了30多场,场场爆满。《白毛女》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据介绍,从参加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对该剧的多次改编,瞿维都付出了大量心血,“都可视为他对同一对象的不断深化和更绚烂的发挥”。

  抗战胜利后,瞿维与寄明同鲁艺师生一起,从延安出发,步行到塞外的张家口,然后再跋涉千山万水,到达东北,辗转于佳木斯、牡丹江一带,在-40℃的严寒下,一边进行音乐创作、教学,一边参加土改和解放区政权建设的斗争。寄明整编的《东北“蹦蹦”音乐》是新中国第一本关于二人转研究的专著,她任职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副校长、党总支,为祖国音乐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瞿维创作的钢琴曲《花鼓》被音乐界人士认为“是用洋乐器钢琴表现中国乡土气息的成功之作,而且是钢琴音乐美的典范”,被誉为“产生于解放区的最成功的钢琴作品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瞿维与寄明分别在电影音乐、交响乐、歌曲创作以及培养人才等领域施展才华,达到了双峰并峙、双枝竞秀的境界。

  1955年,瞿维作为国家特别选修生被送往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1959年,他毕业后回到上海,任上海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后来,他相继被推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全国文联委员。他是首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获得者。

  瞿维一生共创作40多部大中型作品,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从1958年开始,响应陈毅为人民英雄纪念碑8块浮雕创作交响乐的号召,创作了管弦乐总谱《人民英雄纪念碑交响诗》,被列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以及管弦乐《洪湖赤卫队幻想曲》、管弦乐组曲《光辉的节日》《工人阶级硬骨头》、大合唱《油田颂》等。

  1955年,寄明调任上海电影制片厂音乐创作室副主任、作曲组组长。她先后为《李时珍》等20余部影片作曲,也迎来了创作高产期。

  “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这段充满希望和力量的旋律,来自寄明为电影《英雄小八路》创作的主题曲《我们是主义人》,这首歌后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据女儿吴方方回忆,母亲为了创作专程从上海赶到厦门采风,听“支前小英雄”讲述冒着炮火给解放军送饭送水、站岗放哨、查电话线等英勇事迹,她热泪盈眶,不由自主地哼唱出一段曲调,成为《我们是主义人》最初的旋律。

  寄明十分关注儿童音乐。基于“寄希望于明天”的远见,她先后写出了《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新中国少年进行曲》《我们是新世纪的主人》《前进,快乐的少先队员》等许多优秀的儿童歌曲。

  上海的复兴西路是一条幽静的林荫道,穿过乌鲁木齐路往西有一座浅立面的老公寓——卫乐公寓,落成之初,这里是沪上外侨的住所,1949年后,成为上海文化名人集中居住的公寓。瞿维与寄明也曾居住于此。

  作曲家的住宅里经常传出优雅美妙的钢琴旋律。儿女们都记得,父母最喜欢四手联弹钢琴曲,这是他们体验音乐艺术境界的方式之一。延安时期就认识他们的老同志黄雪楠曾回忆,每每欣赏瞿维与寄明四手联弹,都觉得十分快意过瘾。

  人生无常,祸福难料。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天,走在淮海中路的寄明怎么也想不起回家的路,最终昏倒在路旁,被诊断为早期老年认知障碍症。相敬如宾,双向奔赴的爱恋变成了瞿维的单向奉献。

  十余年如一日,瞿维精心照顾了寄明将近13年。词作家贾立夫在《难忘的一吻》一文中回忆,耄耋之年的瞿维,一点点地把亲手调制的果汁,喂到寄明嘴里,然后擦净嘴边的涎水,再轻吻一下脸颊。“他凝视人事不省的寄明,那目光就像初恋情人一样。”贾立夫被这种罕见的、真实的、对病妻百般疼爱的崇高爱情所折服。

  “我和她共同生活了半个世纪,她不仅是我的生活伴侣,也是我上的战友和艺术事业的合作者。”寄明病逝后,瞿维在给友人的回信中高度概括出两人志趣相投、相濡以沫的一生。

  1999年5月21日,上海交响乐团为瞿维举办了专场音乐会,其交响诗名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成为压轴曲目。此前的5月8日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轰炸,节目单上一行黑体字格外显眼:“谨演此曲,以表达对无数先烈和此次在北约袭击驻南斯拉夫使馆中遇害烈士的悼念之情。”乐迷郑超回忆这场音乐会时感慨道,“聆听这熟悉的旋律让我感到瞿老的作品历久弥新,永远属于我们的时代。”

  2002年5月20日,瞿维在家乡常州逝世,当时他正在编写和整理《白毛女》管弦乐总谱,这也成为瞿维留给中国音乐的最后一份宝贵财富。

  “我们为他开作品专场音乐会,不止因为他德艺双馨。”2017年11月12日,瞿维诞辰100周年之际,“瞿维作品专场音乐会”在上海举行,音乐会策划者之一、上海爱乐乐团的音乐顾问曹以楫接受采访时,道出了策划的初衷:瞿维先生是老一辈的“红色”音乐家,为我国的音乐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始终将民族文化元素和社会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并用西洋技法予以融合,给后人留下了交响乐、室内乐、钢琴独奏和歌曲等多种体裁的佳作,也为后人树立了“洋为中用”的典范。他长年对患病妻子的悉心照料,更是传为美谈,为大家敬仰。“即便是在今天,介绍瞿维先生的创作道路和成果对我们后人依然有着重要和现实的启示作用。”

  斯人已逝,遗范长存。他们谱写的《白毛女》《油田颂》《我们是主义人》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交响诗》等音乐旋律,依旧响彻在中华大地,激励着奋进中的国人。除了丰硕的音乐遗产,他们一生持守党员的崇高本色,也是值得后辈不断学习的“人生楷模”。

微站点
查看微站点
个人中心
人工客服
购物车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