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官方网站音乐乐理入门基础知识
半岛·体育官方网站音乐乐理入门基础知识音乐理论简称乐理,包括相对简单的基础理论----读谱、音程、、节奏、节拍等等。还有相对来说比较高级的----和声、复调、曲式、旋律、配器法等内容。下面小编为您收集整理了音乐乐理入门基础知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记录音乐的方法有很多种,在中国古代曾经使用过的就有文字谱、工尺谱等几大类别,用于不同的乐器时又有古琴谱、琵琶谱之分。同文字类似,乐谱就是人们规定的一套符号体系,不管使用什么样的记谱法,其目的都是准确地将音乐记录下来,以便根据这个记录来传播和再现(表演)。五线谱是现代国际通用的记谱方法,在掌握了五线谱之后,学习简谱将会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1、中国古代就有“宫,商,角(jue),徵(zhi),羽”五音,对应简谱中的1 2 3 5 6,是乐谱的基本音符,在谱曲时古曲用这五个音。在谱曲时是以它们其中的一音定调,只有在乐曲中才会体现音节,几分音符和音的长短。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就是这样谱曲的,整首歌里没47两音出现,是传统民歌。
2、简谱,是指一种简易的记谱法。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一般所称的简谱,系指数字简谱。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7个基本音级,读音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0表示。每一个数字的时值名相当于五线分音符。
数字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17世纪时法国天主教方济名会教士J·J·苏艾蒂加以改进后用来教唱宗教歌曲。18世纪中叶,著名的法国思想家J·J·卢梭再加改进,大力倡导,并编入他的《音乐辞典》之中。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3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因此这种简谱在西方被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
19世纪末叶,简谱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1904年沈心工编著出版的《学校唱歌集》是中国最早自编的一本简谱歌集;之后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学校,30年代随着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简谱得以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由于简谱的记法与中国的工尺谱(流行在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字谱)相当接近,因此在中国简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是把简谱吸收得最好、最发扬光大的国家。而五线谱,通过以西方为中心的音乐教育体制,已基本通行于各个国家,在学校里已是必修项目之一,它为世界音乐统一于一谱提供了基础。
3、五线谱,是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种方法。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第五线和第一间、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一线、上加第一间,下加第一线、下加第一间等,各代表一个音级。这些音级的固定高度根据所用的谱号来决定。谱号有三种:高音谱号,又称G谱号,低音谱号,又称F谱号,中音谱号,又称C谱号。五线谱为适应不同音域的人声和乐器的需要,并避免过多的加线,有多种谱表,其中常用的有五种:即高音谱表(用G谱号):低音谱表(用F谱号)、女高音谱表、中音谱表、下中音谱表(后三种用 C’谱号)。女高音谱表现已不常应用,中音谱表仅用于中提琴,次中音谱表常用于大提琴、大管、长号的较高音区。此外还有上低音谱表、女中音谱表等。
4、点字谱,是一种适合盲人使用的记谱法。分为六点制乐谱(现行的)和12点制乐谱(革新的)两种。六点制乐谱,由法国盲文之父路易·布莱尔(Louis Braille)发明,一方点符只能表达乐音的音名和时值(全音符至64分音符),音组另需一方点符。12点制乐谱,在《12点制三拼点字》的基础上发明而成,像简谱一样,一方点谱可表达一个完整音符(时值、音名和音高),乐谱表达力更强。
2.复调音乐--是在和谐的前提下,几个曲调参差进入,它们既相互配合又独立发展的一种乐曲,复调音乐在手中,达到了高度完美的境界。
3.主调音乐--是指一个声部演奏主旋律,其余声部用和声给主旋律陪伴奏的一种音乐。海顿是主要代表人物。
1.纯音乐--是完全靠音乐语言,而不是借用任何标题来表达作品的内容。它也有曲名,如“第一奏鸣曲”等,但着只是指音乐的体裁,并不表明乐曲的内容。欣赏者自己准备聆听的乐曲的作曲家所处的年代、经历、世界观以及乐曲产生的背景等,有个大概的了解。
2.标题音乐--是根据一定的主题构思并用标题暗示中心内容的器乐曲。常取材于文学、戏剧、历史、民间传说或现实生活。它们用详细的文字说明全曲及每一乐章的特性。可以说,标题音乐是音乐的文学化。标题是作曲家预先指示的一个方向,以帮助欣赏者去联想,并没有任何局限的作用。
3.轻音乐--指轻快活泼、通俗动听、结构短小的音乐,是与严肃的古典音乐相对而言的。欣赏轻音乐不需严肃的思考和理智活动,它只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
4.爵士音乐--是一种通俗的舞曲性质的音乐。是从美国黑人中兴起的,这种音乐没有固定的乐谱,每个乐手都即兴演奏,保持着大致的“默契”。即兴性一直成为爵士音乐的一大特点。可以认为,爵士音乐是美国音乐文化的精髓。
1、原位七的形状也像一串糖葫芦,只不过更长,四个音紧密地上下排列,要么都在线上、要么都在间上。
2、七的第一转位(五六)的形状是:有一个二度音程(两个音斜着交叉),出现在糖葫芦的顶端,习惯上形象地称之为“戴帽子”。
3、七的第二转位(三四)的形状是:有一个二度音程(两个音斜着交叉),出现在糖葫芦的中间,习惯上形象地称之为“扎腰带”。
4、七的第三转位(二)的形状是:有一个二度音程(两个音斜着交叉),出现在糖葫芦的下端,习惯上形象地称之为“穿靴子”。
一般概念的发声原理是肺部呼出的气流通过喉头时促使声带震动,产生声音,而歌唱发声的运动原理却是在人的本能发声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调整声带与周边肌肉的合理运动,产生强大而丰富的、符合歌唱技术需要的声音状态。在进行歌唱训练时学生往往混淆了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声音状态,用本能发声的心理暗示指导艺术歌唱,从而导致喉头上提、声音漏气等用声上的误区。要克服以上发声错误,就必须把生活中的本能发生习惯与艺术歌唱的发生要求严格区分,建立正确的发声意识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
声带的闭合能力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靠其周围有关肌肉的协调配合。生活中本能的发声习惯,范围只局限于对方听得见的距离,没有太大的音量与音区的要求,声带的运用是随意的。由于声带只有在发强音和高音时才紧密闭合,那么类似于说话的本能发声习惯常使声带大部分时间处于不完全闭合状态。如果错误的运用声带周围肌肉的功能,如把本该促进声门开放的环杓后肌运用到歌唱,必定会产生声音虚、漏的问题;把稳定喉头的喉外肌力量作用于发声,就会造成提喉、喉音等用声错误。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到目前为止已经被普遍认为是最科学的歌唱呼吸方法,但仍有很多学生苦闷呼吸训练中做得很好,而发声时气息却不够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关呼吸问题的误区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吸气时气息到达的深度不够,即没有吸到技术所要求的到达“肺的底部”。气息吸得浅作用于声带时,呼出气息的量和压力不足以冲击闭合的声带,而使声音显得虚弱无力。引起气息浅的原因和本能呼吸习惯有关,本能的呼吸是建立在类似于一般的谈话间,或者身体剧烈运动后的一种生理上的本能反映,它只需要胸腔的扩张、收缩产生力量完成肺内气体的交换。扩张只集中在肺的上半部分,和歌唱所要求的“吸到肺的底部”显然是大有区别的,也就是说,腰腹肌的能力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遇到较长的乐句需要气息量加大时,肺叶的下半部分气息得不到有效输送,而觉得气息不够用。
二是气息与声音缺少有效配合,致使声音“搭不上气”。我们从两方面分析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运用气息歌唱的习惯,张嘴就唱,把呼吸动作与歌唱的用声动作分割开来。另一方面是过分地注意气息,为节省气息故意增加腰腹部肌肉的力量,形成“憋气”,使气息不能顺利地作用于声带。这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都可能导致声带紧张、干涩,声音发直缺少泛音。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主张呼吸和发声训练结合一起练习比较好,因为气息和声音是揉为一体的,呼吸训练不能脱离歌唱实践而单独存在。我们要建立这样的歌唱意识:只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才是有效的声音,只有正确作用于声带的气息才是有效的气息。
共鸣腔分为三个大的共鸣区域,即:胸腔共鸣区、口咽腔共鸣区(口、喉、咽)和头腔共鸣区(鼻窦、额窦、蝶窦)。口咽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的第一个共鸣区域,它上连头腔,下达胸腔,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对声音的丰满、音色的美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帕瓦罗蒂曾强调声音共鸣主要在口腔、咽腔,说明了口咽腔在整个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这个区域出现的认识上的误区也是最多的。所谓的口咽腔打开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开喉咙”,有关打开喉咙的要求文章前面已有所论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舌头”在口咽腔打开过程中的状态。很多学生把缩紧舌头误认为是打开喉咙,结果造成舌部肌肉僵硬和压喉,一方面破坏了基音形成的良好状态,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口咽腔的顺利打开,良好的共鸣音响也就无从谈起。口咽腔打开的关键要做到:在稳定的基础上松喉咙、松下巴、松舌头,使这几个部位处于“自如”状态。
小提琴在管弦乐队中是用得最多的一种乐器。其演奏手法很丰富,表现力很强。它主要擅长演奏歌唱性的旋律,是乐队中主要的旋律乐器,对于快速的乐句、音阶及琶音进行均能胜任自如,作为和声衬托也很有表现力。在独奏时,它色彩变化多样,炫技性能得到充分发挥,那美妙动听的琴声诱发过艺术家们多少天才的想象,带给人们多少非凡的艺术享受。所以,人们称它为乐器之“皇后”。
小提琴装有四根琴弦,弦与弦之间的音程关系为纯五度,用高音谱表记谱,音高是固定的:一般地说,第一弦的音色明朗的、清越的;第二弦的音色是柔和的、优雅的;第三弦的音色是如歌的并稍有紧张感;第四弦的音色是深沉的、宽厚的。
1小提琴的定弦为五度固定定弦。初学者校音时,可用校音器来校对每根空弦,熟练掌握之后,只校对准A弦,然后分别校对A、D两弦,再是A、E两弦,用双音进行调音,反复校对直至四根弦校准为止。
2校音时,若弦轴太紧拧不动时,可涂上少许铅笔芯或干肥皂;若太松打滑,可涂上少许松香末或粉笔末。
小提琴的音域比较宽广,从g到a4四个八度。乐队常用音域是从g到a3(即从第一把位到第七把位)。
小提琴有四根弦,所以在总音域中的许多音可以在几根弦上同时存在,但是不同弦上的同一音高的音,其音质、音色就不完全相同。在四根弦上,E弦上的高音(高把位)用得最多,其次是A、G弦,而D弦上的高音用得较少。这是因为弦音低其高音部分发音较闷并且紧张,所以较少使用,但G弦上的高音由于紧张有力(它是最外的一根弦可以拉出较强的力度)在情绪激动时,用G弦和G弦上较高的音(高把位)来演奏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线谱是由五条距离相等的平行线组成,线的名称是由下往上依次称为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第五线,线中间的空白部位称为“间”,间的名称也是由下往上依次称为第一间、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
五线谱的线和间是用来表示音高的,谱号决定线和间表示什么音。各线间都分别表示一定的音高,不够用时可在五线谱的上、下方再加用短横线来辅助。
音符除以不同的形状来记录音的时值外,还以符头在谱表上的不同位置来表示音的高低。音符分单纯音符和附点音符两种。
用来划分节拍的垂直线称小节线。两条小节线之间的部分称小节。记在乐曲末尾的复纵线(用一粗一细),称终止线,表示乐曲到此结束。记在乐曲明显分段处的复纵线(用两条同样粗细),表示乐曲到此告一段落。
具有七个唱名(do、re、mi、fa、sol、la、si)或音名(C、D、E、F、G、A、B)中任何一个名称的音,每一音级有数种不同的音高,用变化音记号区别,各音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音乐中一切音高关系的基础。第Ⅰ级——主音;第Ⅱ级——上主音(导向主音的上方邻音);第Ⅲ级——中音(主音、属音的中间音);第Ⅳ级——下属音(主音的下方属音);第Ⅴ级——属音(主音的上方属音);第Ⅵ级——下中音(主音下属音的中间音);第Ⅶ级——导音(导向主音的下方邻音)。
两音之间的距离,叫做音程。音程里又分为同时发响的和声性音程与先后发响的旋律性音程两种类。计算两音间隔的音程单位,用“度”来表示。
音的主要特性之一,指声音的长短,由发音体持续振动时间的长短所决定。在音乐中主要表现在节奏和节拍中,不同时值的音,由许多不同的符号来标记,如全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音在时值上的有组织的连续。是音乐的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同时值的节奏单位不断反复的序列。亦即强拍与弱拍有规律地循环出现叫节拍。处在重音位置的单位拍叫做强拍,处在弱音位置的单位拍叫做弱拍。
节拍的单位,用固定的时值来表示(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在五线谱中以记于谱号与调号右旁的位于第三线上下方的两个阿拉伯数字表示。上面的数字说明每小节内单位的数目,
以C大调为例,第三音和第四音(mi和fa)之间,第七音和第八音(si和do)之间的距离都是半音,其他相邻两音间的距离都是全音,称为大调音阶。以音名C为主音的大调音阶,称为C大调音阶。
小调音阶:以la为主音,由la、si、do、re、mi、fa、sol七个音组成。它有三种形式:
它与大调一样,也是由七个音级组成,与大调不同的是半音在第二音和第三音(si和do)之间,第五间和第六音之间,其他相邻两音间的距离都是全音。自然小调所使用的音和关系大调完全相同,但主音不同,音阶排列不同(也称平行调)。大调与关系小调的主音,相差一个小三度。如C大调的关系小调是a小调,a小调的关系大调是C大调。
在自然小调的基础上,升高第七音(#sol),第六音和第七音(fa和#sol)之间为增二度,第七音到主音形成半音关系。
姿势的真实含义,是变化着的动作。姿势产生于动作:由于要演奏便必须动作,由动作的需要而产生姿势;姿势又为动作服务;好的姿势使动作方便,演奏有效。正确姿势是保证学生的演奏水平高度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学习演奏小提琴,在初学阶段,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如果演奏姿势不正确,会直接影响到运弓发音、音色以及演奏技巧的正常发挥。小提琴可以采用坐和站两种演奏姿势。
坐姿是重奏、合奏时采用的姿势。要求要坐端正,腰挺直,身体不能靠在椅背上来(最好坐在椅子靠前部分)。要选择高一点的椅子,使右膝部分稍能伸展,这样,在演奏E弦上半弓时不致碰到右大腿。(年龄较小的学生,为了减少身体疲劳,每次练琴也可用小部分时间坐着练习)
成八字形,全身的重心平放在两脚上。在演奏时,可随着乐曲的思想感情和由此而引起的内心激动而适当地自然摆动身体。但要避免演奏时过份的身体动作,因为过份的动作不仅看上去不舒服,而且还要不断地调整弓与琴的关系,这会给演奏中带来很多的不利因素。
③用下颚和左肩夹住琴(琴身与人的肩膀构成45度角,琴面稍向右倾斜,琴的方向稍偏左)。夹琴的角度(稍向左或右移动),取决于左右手臂的长短,一般以弓尖部分在琴弦上的位置与琴马平行,与琴弦成十字为佳。
⑤左手食指的指根和琴颈接触,大拇指和琴颈接触(做这一动作可以先用右手拿住琴,然后再放在肩上)。
左手的各个部分、手指、腕、臂、肘都是互相联系着的一个演奏器官的整体,每一个部分的动作都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四个手指在演奏时经常保持着基本位置(四度关系)在任何一个把位都应该如此。左臂的向左向右的转动,对手指和指板的关系起调节作用,使手指演奏任何一根弦上的音都处在一个自如舒服的位置,在拉G弦的时候手肘便为了适应这个位置而向右转过来一些,在拉E弦的时候便向左转移一些,这样肘便起着像船上的舵一样的作用,因此把这样的动作称为“左臂的舵式动作”。
当由低把位换向高把的时候,左臂同样有变化,它一面是更多弯曲了一面又向右转动来适应手指在高把位演奏的需要。
为了弄清楚这两种形式的动作,可以用演奏一个固定把位的两个八度音阶和一个三个八度换把位的音阶为例来仔细的观察臂是如何动作。